在2017年年初的時候,中汽協為新能源汽車定下了80萬輛的銷量目標
,可截止到6月末的時候,新能源汽車(含新能源商用車)累計銷量僅賣出19.5萬輛
,不及目標的四分之一。一方面
,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表現不佳與補貼政策的變化不無關系
,另一方面也映射了電動車的充電之困。
截止到2016年底
,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00萬輛
,中國市場獨攬50%達到100萬輛,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卻是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
。在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庫中
,2016年建成公用充電樁10萬個,累計數量為15萬個
,樁車占比不足1:6
。在國務院發(fā)布的《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》中,要求到 2020 年建設 480萬個充電樁
,滿足超過 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
。而要初步實現電動車的普及,至少需要建設1000萬以上的充電樁
。
事實上
,電動車的“充電之困”遠非政策的推進速度那么簡單,并且已經形成了三大弊疾
。
其一
,充電成本居高不下。目前的公共充電樁多建立在商業(yè)中心
、交通換乘樞紐等
,然而在這些區(qū)域享受充電服務,在支付電費
、充電服務費之外
,還涉及高額的停車費。此外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
,電動車充電需要數個小時的時間
,由此產生的時間成本不可小覷。特別是大多數電動車的續(xù)航里程仍低于200公里
,在充電成本和時間居高不下的前提下
,無疑限制了電動車的使用場景,并間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
。
其二
,充電投資效益不明朗。充電樁屬于公共基礎設施
,面臨的最大瓶頸便是投資規(guī)模大且資金回收期長
。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運營,一則充電服務費的定價仍然低于投資成本補償
,企業(yè)難以通過充電服務費實現盈利
,而延伸出的增值服務又增加了車主的充電成本,且多數未經合理驗證
,不能正確滿足充電中車主的實際需求
。更重要的是,電動車的市場保有量遠低于燃油車,必然會導致社會資本的自然選擇
,在電動汽車的市場保有量到達某個臨界點之前
,圍繞充電服務的社會化配套似乎還沒有出現。
其三
,商業(yè)模式的止步不前
。公交、出租
、 物流
、環(huán)衛(wèi)等利用率高的新能源車輛,其充電業(yè)務往往由車輛運營部門獨立經營
。而在城際高速等高頻場景下的基礎設施
,目前仍由央企電網公司主導。也就是說
,留給社會資本的只剩下住宅
、辦公、商業(yè)等場景
,典型的特點就是充電時間長
、充電行為規(guī)律,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現有的商業(yè)模式
,比如充電樁難以做到共享
,廣告等增值服務也難以滲透。